的的喀喀湖湖心深處的村落,由數十個蘆葦草做成的人工島嶼組成
這並非我第一次看到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但不是住在船上而是島上卻是首見
同樣形態的柬埔寨洞里薩湖前幾年我曾經去過,感覺上卻很不喜歡
混濁發黃的湖水讓人心驚;凌亂異味的居住環境也使人不自覺皺起眉來
本來擔心的的喀喀湖也會是這樣。幸好端看來是一幅猶如人間仙境的景色
可能是因為清澈寶藍的天水一色,也可能是Uros族人靦腆的笑容
總之兩者相比起來帶來強大的落差感
湖心深處的村落
湖心深處的村落 2
我們踏進村落後總共可以參觀兩個島嶼
第一個島顯然有備而來。我們下船後,所有居民都已經就定位並且準備好導覽事宜
譬如,向我們說明蘆葦島是怎麼做成?
其實,Uros族人原本住在岸邊。但數百年前為了躲避戰爭,便避世遷居到湖面上居住
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下面幾張相片(居民製作的小模型,實在非常袖珍可愛)
導覽開始
蘆葦島模型
人工島最底層是由湖心挖出的一塊塊泥土(被裁成像泥磚的塊狀)
Uros族人會用繩子綑綁加以固定
接著在其上一層橫一層豎的堆疊上大量的乾蘆葦,這樣便構成我們腳底所踩的地面
從地面到最下層的泥磚,可能就高達數百公分之厚
等建構完成後再蓋上同材質的蘆葦小屋居住,就這樣完成一個人工小島
不過,鋪著的蘆葦會隨著時間經過越來越潮濕,所以居民們也必須勤快的更換乾燥蘆葦
我們來的第一個小島應該剛好更換過,踩起來就像是草地上一樣,帶點微微的陷落感
第二個小島的蘆葦就放得久了一些,一腳踏入小腿約有一半都會陷入草堆中
某些低窪的地方甚至都開始微微滲水了
領隊說了,這樣依水而居的環境實在太過潮濕了,長期下來會對健康產生影響
所以,Uros族人的壽命短於秘魯平均值很多,大約都只能活到40幾歲上下
寫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會想說現在都很和平了,他們為什麼不搬回岸上住呢?
對於這點我也很好奇。可惜匆忙之下導遊沒有說得很清楚
可能歷經數百年的歲月,生活習慣已經定型,他們難以重新適應岸上的生活了吧!
蘆葦島模型 2
新鮮的蘆葦踩起來像草地
每座小島的面積都不大,上面至多可以蓋10間小茅屋。往往都是同姓氏的家人居住在一起
如果是公共使用的學校、商店......等就會獨立蓋在另一個小島上
聽完導覽後,我們分成一個個小組,由居民帶去他們家裡參觀
房子本身也很不大,類似蒙古包那樣只能擺下一張床
我在屋內看到電視還有點嚇到,他們好像是用小耳朵來接收訊號並用太陽能板發電
房子還要再用蘆葦架高
櫃子上小小的電視與收音機
爐灶用石頭隔開,以防著火
小盆子中的魚苗
既然建物都蓋在蘆葦上,煮飯必用的爐灶就還要墊上石塊以防火星飛散引發火災
我另外還看見他們用小盆子養魚,可見縱使長住在湖上他們也不每天漁撈
參觀完住家後,男主人會很熱情的問我們要不要穿上傳統服飾拍照
當然這些並不是免費的,會向你收取一些小費
我們這一組人都沒有穿(看起來髒髒的),男主人就將我們帶回原本聽導覽的廣場
是的!也不過才沒幾分鐘,原本空曠的小廣場就搖身一變成為迷你市集
一開始就沒現身的女主人正在擺攤販售手工藝品,賣些布背包、靠被套、桌巾......等
小廣場變身迷你市集
婦女們是販售手工藝品的主力
Uros族的可愛小寶寶
大家捐贈的文具用品
來的的喀喀湖前,領隊--Eric說我們可以帶些文具用品給當地的小朋友
雖然現在當地的觀光已經越來越發達,但原住民的生活上還是不那麼富裕
此外,也不知道是不是環境的關係,Uros族人屬於矮胖體型
成年男性最高只有150~160cm,女性則只有130~140cm左右
連小寶寶也是非常沉重。大家可以看看上上圖我抱的Uros小朋友
看起來大概有個3、5歲,實際年齡其實還不到一歲呢!
純樸的村落
蘆葦也可以拿來吃喔!
近照蘆葦
聽說,目前有些小島有開放成民宿讓觀光客居住
但我看了一下,除非是真心有愛想要好好體驗Uros居民的生活
否則不太建議把它當成我們習慣的民宿來住
一來是蘆葦島的居住環境本來就比較單純,提供外宿也只是給一張床而已
再者小島上雖然有電,但很多設施都尚未現代化,電力僅供基本使用
煮飯沒有瓦斯純靠火力,自來水或是沖水馬桶更是想都不用想的
如果不是很能吃苦的朋友,建議還是當天來回不要過夜
團體大合照
離開第一座小島
回望蘆葦島
離開第一座小島後,我們有兩種交通方式可以選擇
第一,坐我們原來的小艇離開。第二,花錢改搭蘆葦船到第二個島上
蘆葦船最原始的造型是很簡單的,但現在為了要提供給觀光客坐
整艘船被編成龍的形狀,還蓋成兩層樓
不過,這種蘆葦船壽命短又是純觀光的功能,似乎沒辦法駛到水深的地方
我們只有從第一座島搭到隔壁而已,航行的時間與距離都非常短暫
大家看相片中的我們似乎遨遊在湖面非常愜意,實際只離岸邊沒多遠
一起航行吧!
蘆葦船
第二座到訪的小島好像不在排班表上,是當天臨時被安排觀光客參訪的
我們下船時,島上只有老弱婦孺。乍見我們的小船停在旁邊,各個滿臉驚訝的看著我們
然後就有人快速開船去叫家人回來
可惜我們晃了一圈,直到上船離開時才看見居民匆匆忙忙趕來
搭乘蘆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