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一向很不喜歡引用文章~總覺得自己的blog還是原汁原味最好
但是看到好的文章還是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以下這篇~是在奇摩部落格精選內容中看到的~心中很有感觸
為免下次想找的時候不見了~就先引用下來參考
當大家覺得自己的學生生涯過的很苦的時候~總希望未來孩子不要再走同樣的路
所以近年來9年國教紛紛仿效美國自由教學的環境~不敢過於要求成績(ex.打孩子、分班)
但是我們卻忽略了這個"自由"的前提下~首重的是學生要有"對"的判斷能力
這些往往都需要從小在家庭教育中仔細架構而成~父母必須用心培養孩子的道德倫理觀
使學生就學後~能自動自發就自己的興趣發揮所長~鑽研努力
台灣~為了想要這樣"快樂"的零痛苦教學環境~修正的卻有些畫虎不成反類犬
畢竟不同的社會環境與歷史經驗不能套用同樣的教育模式來處理
台灣的孩子並不是從小被培養起獨立自主的觀念(現在反而扭曲變成有些自私自利)
生的少的情況下幾乎人人都是家裡的寶~而許多父母也忙於工作~沒辦法花許多心思相處
導致孩子不是被保護、照顧的很好~就是把親情需求轉嫁到同儕間~家庭關係很疏離
我想我也必須承認自己如果不是在傳統升學的壓力下長大~應該是不會乖乖唸書的
畢竟貪玩、偷懶是人類的天性~尤其是什麼目標都沒有的青少年~誰喜歡學習呢??
so~當孩子的判斷準確度還不如成人完善時~家長是否應該"適當"為孩子決定未來的方向??
一味相信孩子的判斷力~任由他們自己決定未來~與考驗好逸惡勞的人性何異??
對於人性過於樂觀的結果~未來台灣基礎教育的水準豈不是步步淪陷、下沉??
況且萬一孩子決定的是"苦"果的話~預先的阻止更是勝過未來千千萬萬的追悔不及
當我們想著孩子好像沒有快樂的童年生活時~也許該界定一下快樂的定義是什麼??
是物質生活不虞匱乏??還是精神生活獲得滿足??
沒有壓力的學生生活就等於擁有一個豐富的童年??
不可否認的非聯考制度幫助許多專才學生擁有進一步就學的機會(ex.運動選手)
無壓力的9年國教也許能夠培養出性格樂觀開朗、高EQ的孩子
但這些良好的人格特質在未來interview的時候~與一張台大學歷的抗衡度有多少??
也許我的舉例有些極端~但現實確實是殘酷的~你、我、每一個成年人都能深切感受到
畢竟資本主義社會就是一個物競天擇的世界~我們不能保護小孩一輩子
如同良藥苦口的道理一樣~3年or 6年辛苦奠基下良好的基礎之後
如果能夠提升自我競爭能力~使未來20~30年就業之路上過的順遂~何樂不為呢??
這點實在值得大家深思~也希望各位與教育專家們能在下文中得到一些新的啟示
學習觀點大轉彎:在踏上美國之後
2008/10/26 08:22
一九九七年,我進入了大學讀一年級。那一年,是台灣教育改革的開始;推薦甄試的實施拉開了多元入學的序幕。從那之後,聯考慢慢地不在是台灣學生升學唯一能走的路。往後十年,傳統課程被解散了,九年一貫和建構式變成了新教育的代名詞。那時候,整個師範系統的學者們崇尚西式教育,擁抱建構主義,主張要讓台灣教育變好的唯一方式就是改變現狀。
台灣的學者都說美國的教育好,而我是一天比一天想知道他們是怎麼教育小孩。二○○五年,我帶著好奇與憧憬來到美國唸書。為了揭開這神秘的面紗,我開始修美國課程理論。
可是我永遠也忘不了,在課程理論的第一節課,老師要求大家閱讀 The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時,我那些老師的美國同學們向我投射而來的羨慕眼光。翻遍TIMSS跟類似的全球中學生成就評比,台灣學生的成就表現居然是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的。當然不只台灣,新加坡,南韓,日本,這些東亞國家的表現總是遠遠地領先歐美各國。後來,我的教授乾脆直接問我跟南韓同學說:
「為什麼你們的國家中學生的素質這麼好?你覺得我們美國的體制有哪裡可以改善?」
這一問,我真的是啞口無言。我跟我的南韓同學兩個人面面相覷,心裡想著:怎麼會變這樣?我該說什麼?我的國家不是教育很爛嗎?我來美國,就是要學習你們的體制啊!怎麼會一上課,卻成美國人要向我們取經?這種啼笑皆非的矛盾是當初我在台灣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的啊。
後來,我們全班一起找到了這些東亞國家中學生素質優良的共同原因,那居然是我一直以來最討厭的—聯考制度。我還記得當時我有美國同學理直氣壯的跟教授說: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不像東亞一樣健全我們的accountability system?」
也許這是一種變相的cultural shock。那天起,我開始停止對西方教育制度崇拜,我就靜靜地觀察著身邊的白人跟亞洲人的學習方式。我開始強烈懷疑以前在台灣認為是好的東西,可能是事實上不見得是好的;而那些一直以來被台灣人所唾棄的東西,也不見得是壞的。我默默地看著身邊一大堆的白人同學很痛苦的在研究方法和統計課裡掙扎,反而是那些英文不是很流利的南韓學生,輕輕鬆鬆地就征服那些數學的難題。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感覺。修統計課從初等到高等,每次面臨困難的作業或專題,當我可以比同學快速地完成的時候,我就不自覺慶幸,我在台灣唸中學的時候 老師們為我們奠定的良好數學基礎。坦白說,如果不是那段辛苦的聯考歲月,我現在拿什麼能力跟白人競爭?當我的英文說不過別人,我的數學跟邏輯要是再比別人差,我該怎麼在美國生活呢?
今天,我居然感謝起我成長過程中,那些給我沉重聯考壓力的人。
台灣,真的是一個很獨特的國家。地小人稠的狀態要能在世界立足生存,靠的是什麼?雖然我也愛好自由與人文的文組學生,但是處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東亞地區,我們絕對不能否認,我們的國家必須要有數學與科學品質處在世界之最的人才。而要培養這樣的人才,我們絕對要有嚴格的升學或篩選制度,必須要讓學生的能力發揮到極致,並且要讓不同能力與性向的學生去到適合他的位置。
幾年前,天下雜誌對教改開放後第一批加入「自主學習班」的學生做了長期深度追蹤。他們去追蹤些當年「快樂學習」的這些學生們在十年之後的成就如何。當時自主學習班的開立,是希望學生快樂的長大,希望學生在沒有任何考試的束縛下能養成良好的「創造力」與「批判力」。但是,當我看到那自主學習班的記錄片後,我真的很難過。我看到一個已經年過二十歲的某個女學生,她在自自主學習班畢業後,就整個失去競爭力地在社會中沉淪。中學那幾年,對她來說是「快樂」的幾年,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再也沒辦法與同輩競爭。她在片中說了幾句話讓我久久無法忘懷:
「如果能重來一次,我希望當年老師跟媽媽能多推我ㄧ點,我希望我當初多讀一點點…如果那樣的話,我不敢說這樣我今天就會有多好,但是我相信一定比現在要好一點。」
聽到這裡,我的眼淚就流了下來。
我們都希望孩子好,不是嗎?我自己也是在教改之中逐浪打滾走過來的人。可是在世界轉了一圈之後,我慢慢地體會到一件事----我們必須承認學習常常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你必須花時間與心血去了解你不懂的事物,你必須在模糊裡掙扎直到柳暗花明,你可能要花一百次、一千次的練習去熟悉它、摸透它;就像在暗夜裡爬行一樣,你可能要跌破頭地找一個出口。但是,只要你學得了它,這一切辛苦都值得了不是嗎?
學習不就是這樣一個用血汗換來的過程嗎?為什麼那麼多人希望小孩是「快樂」地學習成長?學習真的能那麼快樂嗎?學習要是真的那麼快樂,它帶來的後果又是什麼?
我來自台灣,也深愛台灣。讓台灣人民生活變好一直是我的希望,這也是我一直以來這麼努力生活的原因啊!未來台灣的孩子們,我希望他們都能夠學習在競爭的環境中生存,能夠懷抱夢想、不怕吃苦。站在國際舞台上,一定要有兩把刷子,將來你靠什麼讓別人認識台灣,不是出個嘴巴拿個國旗就算了,一定要有實質的成就能夠貢獻人類。
雖然台灣的升學系統已經被大大鬆綁,但是比起歐美,我們應該慶幸它還保有那麼一些的嚴格。將來我們都有可能為人父母,或者你已經為人父母,如果小孩有機會在嚴格的教育系統中受磨練,就讓我們用感謝的心陪著他們走過。不要指責台灣教育環境多惡劣,因為我們的小孩將來要面對的是比這教育環境更加競爭一千萬倍的地球村。讓我們虔誠地陪著孩子成長好嗎?讓我們訓練他們成為有肩膀的人,讓我們的小孩能腳步穩穩地站在激烈競爭的大環境裡。
念了十年的教育,繞了地球一圈,突然發現台灣傳統教育系統的大優點,這真是我人生中最奇妙的一個體悟了。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on the UT Austin TSA newsletter. Thanks for Nikki's inviting ^^)
http://studentorgs.utexas.edu/tsa/2008/newsletter/News200810.htm